第579章 朕也没有发言权吗?-《明皇子高爔传》
第(2/3)页
“可是现在看来,正是因为先帝大举花钱营建新都,还引入民间资本合股建设,兴措得当,北京城才如此快速的发展起来,市面繁荣,百业兴旺,远超先帝做燕王时的北平。”
“现在,朝廷的赋税过度倚重江南。如果北京城能不断繁荣兴旺,税赋持续增加,南北经济便可平衡一些,朝廷便可以减轻江南百姓的负担了。”
“还有,蒙古新移民本就是从苦寒之地而来,离南方路途遥远,也不适应南方的气候,他们更愿意在一个兴旺的北京城定居,这对于吸引蒙古青壮、稳定北部边疆大有好处。”
李时勉的田野调查,不仅让他对永乐帝当初的北迁决策有了新认识,也让他能从国家总体层面上来考虑问题。
“李大人的看法,正是与先帝当初决意北迁的想法不谋而合。”高希赞赏地说道。
只是现场赞赏李时勉的,大约只有高希和朱瞻基了。
内阁议事厅里的这些大臣及办事官员,虽然只是京师官员的极小一部分,却极有代表性。
这些人中有不少人确实真心认为永乐帝北迁政策令国库空虚、百姓困苦,因而反对北迁、支持还都。
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官员有自己的小心思,他们喜欢江南的饮食、宜居、繁华,南京城里还保留着他们舒适的宅院呢!
北京城虽然新,但和江南比,一个天上、一个地下,真是名副其实地苦寒啊!
包括洪熙皇帝朱高炽也一样,他做太子二十来年的时光,大都在南京,他太了解南京了,也太喜欢南京了。从私心出发,还都南京也是他的心愿。
这时一个管文书的官员将李时勉“劝戒色”的奏折递到了他手上,冷淡地说道:“李大人,这是你的折子,内阁要上呈的折子太多,这样的小事还排不上号,且等着吧!”
“你...”李时勉想要再问两句,那个小文书给了一个白眼,转身走了。
在这样的场合,公然将言官的奏折退回,官场的礼节和尊重都不要了,简直就是侮辱。
李时勉气得就要发狠叫住那个小文书,却听朱瞻基怒呵道:“站住!”
小文书见太子发怒,一下子愣在原地。
“谁叫你这样对李大人的?”
“呃...太子殿下,我...”小文书吓得跪倒,低着头发抖,却也说不出所以然,或许是在为自己一时的莽撞后悔呢!
第(2/3)页